“家校合育 三位一体”结硕果
2018-03-09
针对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国家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倡导,2014年8月,教育处沈红玲主任带领教育处老师展开了对“家校合育 三位一体”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从学生、家长、老师三个方面分别推出了德育课堂、家长课堂、教师交流会等课程,取得可喜成果。
2017年超然中学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共735人,绝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是全市6460名以后的学生,经过全体师生三年的拼搏,今年高考过本科线205人,600分以上45人,最高分657分;春季普通高考有4名学生进入全省前五十名。三年磨一剑,初步实现了“低进优出”的办学战略,实现了“超越永无止境,一切皆有可能”!高三学生本科过线205人,其中在教育处沈红玲主任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中接受过“家校合育 三位一体”教育的学生过本科线的有56人,占过线人数的27%,其中两个“家校合育”理科试点班31人过本科线。在走进学校教育处学习传统文化之前,这些学生生活中都面临或多或少的困惑,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心态得以调整,能量获得提升,助力了他们的高考成绩。
三位一体育人课程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三个板块。学校针对学生设立了传统文化推广中心和心灵家园,开设传统文化推广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个案辅导、人生规划和职业指导。面对家长,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每个班级成立了家长学习交流课堂和班级家长委员会。在此平台上,家长可以与老师零距离交流,近距离了解儿女在校的学习近况。对于学校的老师,学校成立了教育处。教育处经常开展教师学习交流会,通过交流,老师们可以相互借鉴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针对老师在工作中遇到压力这一问题,教育处为老师设计了静心课堂,让老师定期减压,从而让老师们更好地教书育人。
三位一体育人课程的目标就是在学生、老师和家长的互动中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学生要学会孝敬父母,感恩老师;老师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与家长良好沟通;父母对孩子要慈祥,尊重老师。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德育课堂。课堂形式有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课,视频(电影)鉴赏分享课,诗文诵读课,传统文化音乐鉴赏课,传统文化美术鉴赏课,书法课,校内外老师讲座等。
家长学习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家长课堂。家长课堂将家长、学生、老师联结在一起,共同学习交流,学习传统文化。家长课堂将作为“三位一体”中“家长”这一位,与德育课堂的“学生”这一位做好对接。德育课堂分类出来的学生,教育处根据分类邀请他们的家长参加不同主题的家长课堂。这样,学生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同步学习,共同提高。比如,针对高三家长面临孩子即将参加高考的实际,邀请高三家长观看专家讲授的高三家长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走出高考前的家庭教育误区;针对高一、高二学生的特点,主要引导家长首先做一名合格家长、智慧的家长,处理好亲子关系,从而正面影响孩子,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更加感恩和进取。同时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好孩子的人生规划,增进家庭的凝聚力和方向感。
教师学习传统文化主要通过校内学习交流会和校外德育学习活动等。一是组织班主任进行学习。主要学习怎样与家长沟通,怎样与学生相处,怎样协调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等等。二是组织老师学习传统文化。以《了凡四训》等经典和传统文化视频为主要学习内容。三是邀请专家来校做讲座。2016年邀请了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教授来校做讲座。四是开办静心课堂。针对我们学校女老师居多、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工作压力大的特点,教育处开办了静心课堂。在课程中让老师们体验与潜意识沟通的奇妙感觉,找回内心真实的需求。四是积极开展相关户外活动,带领老师参加了市爱心协会组织的“爱心进校园”活动、九九重阳节感恩活动、市祭孔大典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徒步常山活动,参观了大泽山葡萄园、莫言故居、莫言文学馆等,打开了眼界,体验了生活,锻炼了社交,和谐了身心,走近了传统文化,宣传了学校。
通过以上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面的工作,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减少隔膜、形成合力。 “家校合育 三位一体”在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根据这些成功经验,沈红玲主任带领参与家校合育的老师先后编纂了《家校合育 三位一体》、《传统文化育人——传统文化引入学生德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两本课程书籍,正在出版中。至此,基本完成了“家校合育 三位一体”课程实践和理论初创。随后的高三年级取得的好成绩特别是学习传统文化孩子们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是对“家校合育 三位一体”效果的有力诠释。超然中学“家校合育 三位一体”已经开花结果!
发布: 杨红岩 校对:杨红岩 审核 :高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