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中学 潍坊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低起点、密台阶、问题互动、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9-06-11
附件2
潍坊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低起点,密台阶,问题互动,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主持人 仲启维
所在单位 山东省诸城市超然综合高级中学
申报日期 2019年6月10日
潍坊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 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主持人姓名 |
仲启维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59年10月12日 |
||||||||||||||
行政职务 |
|
校长 |
专业技术职务 |
|
中学正高级教师 |
研究专长 |
|
教育教学及管理 |
|||||||||||||
最后学历 |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
十二五课题完成情况 |
A |
||||||||||||||
工作单位 |
山东省诸城市超然综合高级中学 |
电子信箱 |
mzxcxzs@163.com |
||||||||||||||||||
通讯地址 |
山东省诸城市龙都街道土墙社区 |
邮政编码 |
262200 |
||||||||||||||||||
电话与传真 |
|||||||||||||||||||||
课题组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 |
姓 名 |
专业职务 |
工 作 单 位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
刘金龙 |
中学一级教师 |
山东省诸城市超然综合高级中学 |
教育管理 |
组织相关研究活动 |
|||||||||||||||||
吴青春 |
中学一级教师 |
山东省诸城市超然综合高级中学 |
综合实践研究 |
提供教学案例 |
|||||||||||||||||
田志亮 |
中学一级教师 |
山东省诸城市超然综合高级中学 |
课程研究 |
整理相关研究资料、研究成果 |
|||||||||||||||||
孔祥功 |
中学高级教师 |
山东省诸城市超然综合高级中学 |
理论制度研究 |
组织协调、课题管理等 |
|||||||||||||||||
朱红泰 |
中学一级教师 |
山东省诸城市超然综合高级中学 |
实践研究 |
问卷调查 |
|||||||||||||||||
姜明晓 |
中学一级教师 |
山东省诸城市超然综合高级中学 |
实践研究 |
文献资料搜集 |
|||||||||||||||||
陈才凤 |
中学二级教师 |
山东省诸城市超然综合高级中学 |
实践研究 |
提供教学案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题主持人“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教育科研情况 |
|||||||||||||||||||||
主持的哪一级别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完成情况 |
2013年主持潍坊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四主互动,当堂达标”优质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已结题。
|
||||||||||||||||||||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论 著 |
论文或论著名称 |
发表报刊及日期 |
出版部门 |
合作人 |
|||||||||||||||||
多元特色办学需要准确定位 |
山东教育报 2011年1月 |
|
|
||||||||||||||||||
创新理念,科学育人,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
现代教育报 2011.11.21 |
|
|
||||||||||||||||||
学校教育责任并非无限大 |
山东教育报 2012.2.27 |
|
|
||||||||||||||||||
撒下亲情一粒种 满园盛开幸福花 |
华夏教师 2012.09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人意见
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课题主持人,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且主持过县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的专家填写推荐意见。推荐意见要从课题主持人的“专业水平” “科研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陈述。 |
|||||||||
推荐人姓名 |
|
专业技术职务 |
|
研究专长 |
|
||||
工作单位 |
|
推荐人主持过的课题名称 |
|
||||||
推荐意见:
推荐人签名: 年 月 日 |
|||||||||
推荐人姓名 |
|
专业技术职务 |
|
研究专长 |
|
||||
工作单位 |
|
推荐人主持过的课题名称 |
|
||||||
推荐意见:
推荐人签名: 年 月 日 |
二、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是对学困生的课堂进行改革和探究,基于本校高中学生都是诸城市6400名以后落榜生的实际,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预见到课堂教育改革创新必将给我校带来繁花似锦的春天。所以,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课堂改革,形成适合民办高中学困生成才理论支撑体系,探索一套相对稳定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实现民办高中教育难、出成绩难、升学难的教育变革。 现在国务院和教育部非常重视公平教育,不能忽视这一部分学困生遭受不公正的冷落和歧视。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异常艰巨的任务。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2001年6月发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坚决贯彻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精神。2010年3月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并明确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7月13日主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代表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指出: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职责。我们一定要解决好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民办高中,已经提供了这些学困生的成才机会,如何让他们成才成功,主要着力点就在课堂改革方面的创新。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研究学困生现阶段认知结构现状,明确高中阶段学困生在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方面中存在主要问题,研究教师对“低起点、密台阶”如何定位,怎样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鼓励学困生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最终形成适合我校的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在国外的研究情况影响较大的有苏联的巴班斯基,他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原理)》中明确指出了“学困生教育三原则”,第一是差异性原则,他们落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二是发展性原则,这些学生要根据实际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甚至适当高一些的标准,形成一定的压力,以促进学业的正常完成。第三是主要矛盾的原则,即抓住这些学生问题存在的主要方面,采取最优化的方法解决。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学困生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的重要观点。他在《谈谈对“学困生”的工作》中指出,“思维”尚未开发的学困生和“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困生不是真正的差生,需要我们开发他们的头脑和智慧。至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差生,他建议“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这个解决的过程就是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的过程。 在国内,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著名思想,至今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代有陶行知先生的成功教育思想,他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育,唯独是发自内心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他告诫老师们要善待学困生:您的教鞭下有瓦特,您的冷眼里有牛顿,您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提出了“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助手”的著名思想,认为每一个学困生都有很多闪光点,都可以成才。还有北京的孙维刚老师,四川的李镇西老师,江苏的李吉林老师,江苏洋思教育和山东聊城杜郎口教育以及周弘的赏识教育等等,都在学困生教育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些都是我们在本课题的探索研究中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课程的改革,不断地激发和唤醒学生,也引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一)联系: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二)区别:1.关注的对象不同:本课题重点关注学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2.达成目标的手段不同:通过科学定位“低起点、密台阶”,分层次教学。 3.研究的主体和重点不同:以往重点关注教师的作用,本课题重点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基于“低起点”,设计“密台阶”问题,双向互动,既优化教师的“教”,更突出学生的“学”。 (三)突破:1.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照顾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以“问题”引领让每位学生去想、去看、去说、去做。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我是课堂的主人”,“我的课堂我作主”。 2.通过学习目标分层→制定任务单→创设新情景→提出问题→设计“教与学”环节→梳理总结→跟踪变式训练→小结,形成特困生特点的课堂教学环节。以激发学困生兴趣,提高学业成绩。
|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
通过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实践研究,逐步形成在这方面的规律分析和方法总结,对以后的教育教学会有重大的意义。一是梳理国内外在“低起点,密台阶,问题互动,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献与操作经验,可以形成对课题的综合建构,总结出学困生的突破的切入点。二是整理国内外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梳理其优势与不足,为课题提供参考借鉴,找到基本的问题解决方法。三是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进行广泛调研,对学科知识、学科素养与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搞清楚三个定位: 第一,起点定位。根据我们学生的总体情况和学生的个体特征,给每个教育对象一个正确而具体的知识起点定位。第二,台阶定位。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台阶,既不能迈不上去,又不能轻松地迈上去,做到跳而有得。第三,内涵定位。知识的深度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而设计,争取让每个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知识层面进步,从而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 |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我校以英语学科为突破点,率先垂范“低起点,密台阶”实践:从确立学习目标开始,到编写特色任务单,落实学习目标要求。 再到创设新教学情境,设计层次明确、梯度合理的“问题”(根据学情生成新“问题”),然后以“问题”为纽带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最后跟踪变式训练,落实学习目标。 通过以上实践,在2017、2018年高考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誉为“超然奇迹”。曾多次在诸城、潍坊教学研究会上做过介绍,得到同行的好评。 我们学校老师,多数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有活力、善学习、有爱心,干劲足。从观摩效仿的角度,可以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学校的;我校的教科中心,进行的深度教学改革,多次得到了上级教育科研机构的认可,科研水平很高。我校去年成立了研究生导师团,共有6人,其中不乏华师大和武汉大学和哈工大的名牌研究生,他们的指导至关重要。 本课题的设计论证与研究得到了市教科研机构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教科所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也表态将对本课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导向性帮助和支持。 超然中学内部资料网络,提供了有较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这些都为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许多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是我可敬、坚强的智囊团!与我同时并肩作战的教学一线同仁、学生们是我坚强的后盾。
|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
“低起点”,就是在适合学生当前认知结构的起点上进行教学。“密台阶”, 就是在低起点基础上,通过递进式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知识。“问题”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学任务、课堂学习目标、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高考的要求设计出的一系列有梯度、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正向或逆向思维)以及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或与深度学习相关的有着明确问题任务指向的各项学生参入的活动。“互动”就是指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有效的学习活动。“深度学习”就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智慧之旅。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形成能力。 基于本校高中学生都是诸城市6400名以后落榜生的实际,学生的习惯不好,学习基础差,弱科多的诸多问题,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预见到课堂教育改革创新必将给我校带来繁花似锦的春天。所以,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课堂改革,形成适合民办高中学困生成才理论支撑体系,探索一套相对稳定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实现民办高中教育难、出成绩难、升学难的教育变革。 |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
一、理论假设? (一)从教师方面看,2017年新《国家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已有两年时间,一线教师对新的课改理念已经有一定的学习、理解和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高教学效益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从学生方面看,他们大多还停留被动接受知识的痛苦中,主动参与和思考探究的意识缺失。所以迫切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引领他们主动参与获取新知,并能掌握一套系统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课堂情境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可以观察、分解和研究的。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学困生实际出发放低起点,通过“密台阶”的问题,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研究目标 (一)做好学困生“知识和能力”定位,改革传统的备课、学案编写,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 (二)通过科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困生的学业成绩。 |
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
第一,学习目标(易操作、可检测)制定。 第二,特色任务单编排(落实学习目标要求) 第三,教学情境的创设。 第四,“问题”( 计层次明确、梯度合理)设计。 第五,“教与学”的活动的设计。 第六,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构想 第七,教学评价。 第八,跟踪或变式训练的设计。
|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
第一阶段:调研与规划(2019.06-2019.08)--孔祥功、吴清春、刘金龙、田志亮 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进一步学习国内外学困生课堂教学的理论实践现状,对学校整体情况及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调研,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对文献资料、现有成果的学习,探索深度学习的主要要素和基本特征,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与创新调整(2019.09-2020.07)——朱红泰、姜明晓、陈才凤 根据学生需求不断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策略,积累过程数据,梳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阶段:总结与反思(2020.08-2021.05)张伯华、孔祥功 一是根据学困生成绩差异和其他进步表现,认真总结方案的得失,将实施过程与经验整理成集,作为学校教学新阶段改革的重要参考。 二是梳理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教训,探究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思路,形成研究报告和较为成熟的深度课堂教学模式,完成课题的系统总结。并将课题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
|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
一、问卷调查法:制定课堂现状调查问卷,了解当前学困生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二、案例研究法:以优秀典型课堂为例,跟踪实录,形成案例集。 三、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与再实践中解决问题。对新形势下“问题互动,深度学习” 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评价、提炼出规律性的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 |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
一、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由校长挂帅,主管教学副校长,高效课堂研究中心具体指导,全校三个年级各个备课组长和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参与。课题组还将聘请校外教科所科研人员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组建由教育专家、教学教研主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确保课题研究得到科学、协调、顺利的实施。 二、通过邀请专家作报告,组织骨干队伍学习班、 教研组集体活动、教师自学等形式。学习有关“问题互动,深度学习”课堂结构理论与课例研究,拓宽教师视野, 提高认识。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学习、研讨和激励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介绍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四、我校是已构建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办公室和各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较为完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完成这项研究。 五、学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与一套较健全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证。 |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
本课题主体性成果表现为以课堂改革为载体的学校教学创新性探索,表现为教师低起点备课和上课,学困生夯实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形成高中生基本的思维能力和备考能力;显现性成果为备课新方案、课堂高效互动和全面落实,课题研究报告、论文论著等:形成一整套关于新形势下学困生提升学习成绩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并以专著等的形式宣传和推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各环节都有相关数据分析,小论文、阶段总结,研究报告等发表;在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效益、学生成绩提升等方面涌现出一批优秀和先进个人,形成具有民办学校学困生特点的系统的优质课程,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稳步发展,推动学校的教学质量有质的飞跃。 预期完成时间为两年,从2019年6月到2021年5月。 |
发布: 杨红岩 校对:杨红岩 审核 :高秀琴